李玫瑾:好的童年是人一生的“心理资本”发表时间:2022-10-15 15:44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出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蕾德-阿德勒的这句话,给了家长们最严肃的提醒。 而中国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出另一种提醒—— 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 因为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李玫瑾在无意之中打破学科壁垒,成为广大家长心目中的教育专家。日前,李玫瑾应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之邀,在上海图书馆做“家庭中的心理养育——解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讲座,吸引了上千名家长。 童年的依恋满足,会成为一生的“心理资本” 李玫瑾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人性是养出来的”。 所谓的“养”,除了物质条件上的满足,更离不开对孩子的“心理养育”。尤其是在孩子1岁之前,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人是老天让你生出来时什么都不行的,四肢不能翻,头不能抬,吃喝拉撒睡、翻身和打嗝,哪件事你自己都干不了,人出世时必须指望别人帮忙。人的情感就是在这个需要与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个过程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还要有一种身体上的接触。 如果你只是把他放到床上,把奶瓶往他嘴里一塞,这种抚养也能长大,但他跟人绝对不亲,他没有与人的肌体接触感。所以,你去研究变态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没有跟人的那种身体亲密感。 这种稳定的抚养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要6年,可延到12岁。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在早期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尤其是人的情感出了问题。 在李玫瑾看来,在孩子1岁之前、完全不懂事的情况下,“依恋”的出现,是一生有效的“心理资本”。当他人生中出现挫折艰难时,都能保持轻松、宽容的态度。 “依恋”先是一对一,而后在固定抚养人不离开的前提下,才逐渐发展健康的亲情、友情关系。 现在出现12岁少年伤害妈妈的案件,你都不用问,就知道孩子一定不是在妈妈怀中长大的。 脾气火爆的人,小时候基本都是粗放养育的 很多年轻父母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得这样的信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你抱起来就放不下了,应该让他哭一会儿再说,压压他的急脾气。 婴儿哭闹是一种“急脾气”吗?急脾气可以被“压下去”吗?不同的说法令家长感到困惑。 李玫瑾自己刚做妈妈时,对女儿的养育模式也是“让她哭一会儿”。但随着她对心理研究的深入,当女儿也变成妈妈时,她告诉女儿:在孩子一岁之前,他一哭,你就得把他抱起来。 因为孩子在一岁之前,他的哭是生理的哭,不是心理的哭。什么是生理呢,就是他真的是难受,所以你要呼应及时,才能让他不哭。他本身就已经感受到了痛苦,你再不抱他,他就更痛苦了。 久而久之,这种孩子,他的内脏就是充满痛苦记忆。我们要知道内脏有自主神经系统,就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只要是神经它就有记忆功能。很多成年人有心理疾病,他想不出来自己是为什么得病的,问题都在自主神经系统里面。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内脏的问题。 孩子哭喊时间长了就睡着了,醒来可能接着哭,有的孩子就咬手指头。我们看有人成年之后出现一些手部动作,都跟他早年口腔期过得不好有关。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人,成年之后一般都是暴脾气。 反过来说,火爆脾气的人,小时候基本都是粗放养育的,孩子哭闹的时候没有获得家长及时回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就是——哈洛 01 代母实验——爱源于接触 ![]()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 有奶水的铁丝猴 & 无奶水的绒布猴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 害怕的小猴紧紧抱紧“绒布妈妈”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 害怕的小猴望着窗外的“绒布妈妈”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2 繁殖实验——丧失繁殖能力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繁殖实验。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强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这工具果然管用,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20只母猴中,有7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有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也就是说:这些由“绒布妈妈”养大的猴子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03 摇摆实验——母爱的本质:触摸,运动,玩耍。 问题出在哪里呢?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运动”有关,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 会摇摆的“绒布妈妈”可以和小猴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触摸,运动,玩耍。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近来很多育儿书也致力于与父母分享如何更好地建立与孩子的母婴关系。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二战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的实验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医院的记录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华生的孩子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04 旷场实验——越细心呵护孩子越独立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旷场实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A:房间里仅有“绒布妈妈”; B: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 C: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当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绒布妈妈”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绒布妈妈”。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绒布妈妈”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绒布妈妈”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 紧紧抱住“绒布妈妈” ![]() 有了“绒布妈妈”便放心独立去玩耍 当哈洛将“绒布妈妈”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05 长期缺母实验——出生后6个月的母爱错过无法弥补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在小猴“无母”地生活8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房间里。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 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 自残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关键期”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孩子出生之后的6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6个月呢?因为小猴的90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6个月。哈洛这样总结道:“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哈洛还给出了一个建议:人类的产假起码要有六个月。 06 绝望之井实验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 绝望之井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哈洛称之为“绝望之井”。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毁了整个世界。 07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心灵港湾——海豚湾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人类出生后的前6个月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心身问题与其关联性非常大。有些心身问题来自潜意识的深层的记忆,不受自我控制,若您有这样的困扰、凭一己之力难以摆脱,可通过心理咨询寻求帮助。 海豚湾专业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754-88305345 。
文章分类:
心理美文
![]() 汕头市海豚湾心理咨询中心(电话+微信18023297971)是潮汕地区专业性强、影响力深远的非药物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取证后执业培训和督导基地,政府委托的心理咨询、社工工作督导单位、情感顾问单位,粤东首家民办法人型心理研究机构,粤东地区最早举办心理团体活动、心理工作坊的专业团体培训机构。2019年被评为“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 机构于2006年由潮汕知名心理咨询专家许立群创立于汕头市。海豚湾以“己立立群,让每个来访者心身健康”“用爱心呵护爱心,以生命影响生命”为宗旨,汇聚一批具备心理学、社工学、医学等学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重视自我体验和成长,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家和咨询师,这些业务骨干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融合中外多种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学术,形成综合的业务体系,致力于潮汕地区心理健康事业的研究、发展、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民众,造福潮汕大地,全面推动每一个来到海豚湾的人(来访者、咨询师、心理爱好者等)心身健康,使其走向健康+成功的幸福人生。 ![]() 研究课题 : 心身和谐健康(心身问题同步调整) 海豚湾使命: 大方向,发展心身健康事业,造福大众。 小方向,开拓/推动潮汕地区心身健康事业。 海豚湾宗旨: 用爱心呵护爱心,以生命影响生命。 己立立群,让每个来访者心身健康。 ![]() 机构logo由一条青色的海豚与一条橘红色的海豚形成一个充满智慧与爱之能量的太极图。 海豚天性善良、聪明,本领超群,大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用海豚来象征智慧、友谊、和平、永远不变的爱。也象征着来到研究院和工作室孜孜进取、关爱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师。 橘红色是暖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表现出活跃、生机勃勃,很有温暖的感觉,很大气,是温煦之博爱的载体。 青色是冷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心理角度,青色是“安抚色”,是令人安静并放松的颜色。 海豚的尾部与鳍部分别在四个方位,代表知、信、行、爱。 ![]() 海豚湾五大优势: 1、专业专注:秉承专业信念和敬业精神,不管是发展性咨询还是病理性咨询,咨询时都排除各种干扰,咨询师全程全身心专注投入,严格遵守规范的咨询设置,以来访者为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2、权威委托:政府委托的心理咨询及社工工作督导单位\情感顾问单位,粤东首家民办法人型心理研究机构。2019年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 3、规范设置:咨询工作有专业的、规范的设置和流程。对咨询师有资质要求和督导制度,每位咨询师都经过严格从业学习、实操训练、审核考察、自我成长体验和专业督导,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对来访者和家属也有规范的咨询设置,能迅速呈现阻碍来访者心智成熟的破坏性因素,帮助他们避免在接下来的人生中继续受自身破坏性能量的危害,从受害者转变为创造者,逐渐拥有心身健康和顺利发展的人生。 4、经验丰富:诊疗专家有16年临床经验,咨询师经验2-11年,非药物咨询,效果显著,有很多成功案例。 5、专属定制:依托本土文化,引进国际先进理念,融合中西哲学、医学、心理学等学术,为每个来访者个性化专属定制咨询方案,整体诊疗,心身疗愈与潜能开发同步进行。 ![]() 服务范围 一、个体咨询: 1、婚恋家庭调节: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等。 2、职场问题咨询:职场人际关系、职业规划及发展等。 3、未成年人辅导:儿童青少年成长、学习、行为等问题。 4、健康人交流:情感、情绪、认知,自信心、人生管理等。 5、神经症上瘾症咨询:抑郁、焦虑、恐惧、疑病、强迫症,异装癖、恋物癖、同性恋等。 6、心身问题同步调整:头晕、胸闷、失眠、痛经、性功能障碍等躯体化症状与情绪问题。 7、心理咨询师培养:执业训练、个人成长督导、个案督导等。 8、心理危机干预:自杀、灾后、患重疾等。 9、人生发展辅导:情商、智商提升,生命潜能开发等。 二、团体项目: 团体讲座,心理沙龙, 家庭治疗,心理工作坊, 企事业EAP服务,团体减压活动。 三、专业指导: 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室的建设; 咨询师取证后执业指导、督导。 四、项目督导与评估: 心理咨询中心、社工服务中心、学校、医疗站等社会服务机构承接的政府社会服务项目的工作指导、督导、评估。 ![]() 海豚湾品牌命名缘由: 现实的海豚湾位于菲律宾的民都洛岛的八打雁省,是该省最有旅游价值的胜地。它深受上天的眷顾,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自然海港之一,水下海洋生物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是一个天然海洋避难所。 创始人许立群说:用海豚湾作为机构的名称,取海豚湾海洋避难所的寓意。海洋象征着人的潜意识。此名寓指咨询中心的两大功能: 其一,为来访者提供符合他的心身发展规律的熨帖支持和帮助,是来访者心身休养生息的栖息地。咨询师在咨询中带领来访者深入潜意识进行探索,通过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作用,处理深藏内在影响来访者人生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做到标本兼治。 其二,为立志自助助人、希望不断自我提升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从业扶持和事业发展提升支持,是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和欢聚乐园。 |
心身之道
一阴一阳 / 相辅相成 / 和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