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揪头发……如何通过儿童躯体化症状识别心理问题 ?发表时间:2021-12-31 08:59 在对儿童的咨询中,很多父母都反映过孩子咬指甲、揪头发等行为。在很多育儿群中,儿童心理问题的躯体化也是热议点之一。 当一个家庭生病了,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成员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一个——我们的孩子。 不管是个体取向的儿童咨询,还是家庭取向的家庭治疗,在做儿童心理咨询时都不可能回避家庭这一重要因素。 认识躯体化 躯体化是指:孩子借由躯体表现(行为问题、身体不适等)来表达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之所以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往往是因为他们遭遇了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困境:不会说、不能说、说不出…… 精神分析认为,婴幼期由于心理结构尚未充分发展,不能在语言上进行交流,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主要在躯体水平上做出反应。 那么遇到焦虑、恐惧时,个体会形成原始的躯体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儿童的躯体行为语言。好的母亲能很好的理解婴幼儿的躯体语言并给于恰到好处的满足,但若婴幼儿的焦虑、紧张以及需要,长期和严重地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那么躯体的不适和糟糕的感受会积存下来,虽然随着儿童长大语言得到发育,但那种前语言期的感受也只能永远留存在潜意识里。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躯体化表现的特殊行为,或者简单地把这些行为当成孩子的坏习惯来予以纠正,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遇到困境时,早先的那种躯体反应就会重现,使人感受到一种非理智的、神经质的躯体不适和焦虑,而且会促使去找原因,产生疑心和妄想。Freud把这一过程叫做“再躯体化”,它是一个退化过程,即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 30%的孩子会咬指甲 就目前来讲,大概会有30%左右的孩子在儿童期会出现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其中,有人把儿时的这个行为延续到成年。 三岁前的孩子吮吸手指,多因生活环境单调,或缺少爱抚,以吮吸手指自慰。与婴儿时期不能满足其吮吸的欲望(如人工喂养,奶瓶嘴洞大,几口就饱了,可是吸吮的欲望未得到满足;或突然断奶)也有一定关系。而咬指甲癖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原因:(1)因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 (2)家长或小伙伴中有此癖,模仿习得。 如果不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那么当孩子经常反复出现咬指甲,咬到出血,甚至都不用剪指甲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要更加的关注、格外的小心。因为咬指甲这样一个行为,这样的一个轻微的躯体化的自我伤害倾向,持续无法改善的话,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认为咬指甲仅仅是不卫生或者影响美观的习惯问题,其实并不然,咬指甲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他的社交、学习等等方面。 但是,其实,更深层的,咬指甲往往是一个信息,从孩子身体上传达的信息,他在用身体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我觉得很焦虑,没有安全感。这时候家长就要好好观看一下孩子情绪、心理方面的原因了。 那么孩子咬指甲跟心理、情绪问题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咬指甲可能显示出孩子的焦虑,缺乏安全感呢? 作为哺乳类动物的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本能——吮吸。我们通过吮吸来获取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把手指放在口中去吮吸,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存在的安全感,情绪上的稳定感。 当孩子遭遇到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到口腔里,通过吮吸,来再次获得婴儿时期的那种安全感,那种生命的感觉。 时间久了,慢慢的就会形成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咬指甲这样的一种异常行为就会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当孩子最初遭遇到的一些情绪性的状态,比如焦虑、担忧、害怕的时候,父母或者成人不能够接纳或者关注到这样的情绪,而孩子自己又不能够表达出来时,他就会寻求他的本能,寻求原始的这样的一种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很明显咬指甲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三岁以后,当发现孩子长时间的咬指甲你可能要去觉察是不是孩子的心理情绪方面出了问题,是不是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处在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 碰到孩子咬指甲的时候,父母除了要注意到可能是孩子心理、情绪方面的原因,还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地使得孩子处在一个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 下面我来谈谈父母什么样的行为或者情绪表现,会让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类似咬指甲(包括前面谈到过的,如孩子不能在幼儿园大便、经常肚子痛<或者呕吐>等等)的躯体化症状,或者说,会让孩子经历遭遇躯体化的高风险。 当然,我们也会简要谈谈,高风险孩子的父母,可以朝着什么方向来改善。 01 父母情绪不稳定,随心所欲, 孩子风险高 在儿童的发展中间,如果父母是充满焦虑的\充满情绪性的\矛盾的,这样的家长更可能给孩子带来情绪性的问题。因为他们所采取的养育的方式可能会随心所欲。 比如说,家长有的时候情绪好会说:你是我的宝贝。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哎!你怎么这样,你怎么把饭扔在地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甚至有些家长会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到家里。我有一位来访者说,至今他都害怕妈妈下班回来的脸色!这时候,孩子肯定是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他不知道,下一秒他的爸爸妈妈会变成什么样。 其实,我想说:我们要学会平静地去接纳孩子的一些状况,甚至自己的一些状况。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状况,尿裤子啊,不吃饭啊,听不进道理啊,抢别人玩具啊等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平静地去接纳,接纳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缓的、敏感的、稳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样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环境,给予孩子安全感,慢慢地放弃通过咬指甲获取安全感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温柔的提醒。 但是注意宽容不代表没有边界。还有,其实父母的许多困难在于他们缺乏调节自身矛盾情绪的能力,而这其实和他们自己童年时与自己父母亲的情感是紧密相关的。 02 父母强迫型表现明显, 孩子风险高 怎样算是强迫型?大致如下: 父母太需要根据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养育孩子,一旦孩子没做到,父母就很焦虑,父母需要强行将孩子的行为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伴随夸大性的指责。 比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他的饭量没有达到儿科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我们不是放轻松地说没有关系,等着下一餐吧,而是我们拿勺子一勺一勺强行的往孩子的这个嘴里去塞,然后不停地去摸他的这个嘴说你怎么不吃,要吞下去,孩子吞下去了之后又立即再给一勺。 再比如说,有些家长发现了孩子咬指甲,就会有夸大性的指责,强行的制止,其实这样的行为会使得咬指甲更加固着,反而在以后不容易去改变。因为家长的焦虑同样给孩子带来了焦虑。 我们要尽量的去体会那个情绪本身,让孩子有可以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用我们父母认为好的方式去表达去成长,比如说饭吃不到要求的分量,没关系,那下一餐吧。比如说,孩子下雨天想踩水,不要太担心弄脏了衣服而去斥责他,让他可以自然地享受孩子的乐趣。 03 父母忽视型表现明显, 孩子风险高 孩子不被看见,得不到良好陪伴! 有些家长说,我天天和她在一起,我照顾弟弟妹妹,在家做饭做家务的时候,她也是在家的,怎么就没有陪伴了呢。 通常家长理解说的陪伴是:我今天晚上在家了,我没有在外面。可有的时候家长们很忙,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就在忙自己的事情,孩子自己玩自己看书或自己看电视。通常这样的一种陪伴是没有质量的。也就是说你没有跟孩子在一起,你不在场。 而高质量的陪伴,父母必须是在场的,是集中的专注的。 当孩子出现咬指甲等问题的时候,父母的陪伴一定要非常专注。比如说,你在家不是说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说:宝宝,你去看一会儿书。如果是看书那么请你跟孩子一起看,你跟孩子讲:你也在看书,孩子也在看书。或者你给孩子读书。 同样,玩积木也是一样的,是要一起参与其中。你在做饭时,也可以跟孩子说:妈妈这个米已经做好了要放电饭煲里面了。然后给他一个小杯子说:请你装三杯水倒进这个电饭煲里面,我们把米煮上。这样也是叫陪伴。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游戏。 或者说给孩子一根葱:你帮妈妈把这个葱的黄叶子去掉,一边说一边示范给孩子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陪伴,而不是说孩子不要到厨房里来。 陪伴的力量对于孩子情感的发展,甚至对于儿童的智力的发展或者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缓的\敏感的\稳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2、要去遵循孩子的规律; 3、要有高质量的陪伴。 4、要提供机会让孩子有充分的身体活动。 人的身体是自我存在的一个容器,如果孩子的身体是主动积极的,不是被捆绑和限制的,这个时候一个好的支持性的自我能量就会从身体中间表达出来,涌现出来。身体的自我活跃会显著地降低情绪的问题,也就是说三岁以后的孩子,我们要尽可能的让他有更多在户外的活动,去跑去跳去捉迷藏等。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您的孩子咬指甲的行为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那可能需要寻求适当的心理帮助。家长们需要多点留意,多点陪伴孩子。 海豚湾·心灵寄语 推 荐 阅 读 *请确定到底是“孩子需要”还是“你需要”!*过度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反而会害了孩子*科学研究发现:说谎,是儿童成长的里程碑*孩子青春期太重要,这8件事家长值得做*最伤孩子的7种爸爸*当孩子情绪失控时,细数9个沟通案例,养成孩子高情商*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家庭观察:儿童心理问题从哪里来?*父母未疗愈的创伤,会通过孩子的问题呈现出来*10年心理学专家直戳亲子沟通之痛:你可能总是正确地伤害到孩子*七种溺爱做法,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七种溺爱做法,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孩子的毛病与家庭毛病的关系是这样的!(附行为对照表)*抚摸孩子这些部位,可助孩子快速化解情绪*当你的孩子拒绝上学,可能是“家”生病了
文章分类:
心理美文
![]() 汕头市海豚湾心理咨询中心(电话+微信18023297971)是潮汕地区专业性强、影响力深远的非药物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取证后执业培训和督导基地,政府委托的心理咨询、社工工作督导单位、情感顾问单位,粤东首家民办法人型心理研究机构,粤东地区最早举办心理团体活动、心理工作坊的专业团体培训机构。2019年被评为“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 机构于2006年由潮汕知名心理咨询专家许立群创立于汕头市。海豚湾以“己立立群,让每个来访者心身健康”“用爱心呵护爱心,以生命影响生命”为宗旨,汇聚一批具备心理学、社工学、医学等学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重视自我体验和成长,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家和咨询师,这些业务骨干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融合中外多种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学术,形成综合的业务体系,致力于潮汕地区心理健康事业的研究、发展、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民众,造福潮汕大地,全面推动每一个来到海豚湾的人(来访者、咨询师、心理爱好者等)心身健康,使其走向健康+成功的幸福人生。 ![]() 研究课题 : 心身和谐健康(心身问题同步调整) 海豚湾使命: 大方向,发展心身健康事业,造福大众。 小方向,开拓/推动潮汕地区心身健康事业。 海豚湾宗旨: 用爱心呵护爱心,以生命影响生命。 己立立群,让每个来访者心身健康。 ![]() 机构logo由一条青色的海豚与一条橘红色的海豚形成一个充满智慧与爱之能量的太极图。 海豚天性善良、聪明,本领超群,大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用海豚来象征智慧、友谊、和平、永远不变的爱。也象征着来到研究院和工作室孜孜进取、关爱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师。 橘红色是暖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表现出活跃、生机勃勃,很有温暖的感觉,很大气,是温煦之博爱的载体。 青色是冷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心理角度,青色是“安抚色”,是令人安静并放松的颜色。 海豚的尾部与鳍部分别在四个方位,代表知、信、行、爱。 ![]() 海豚湾五大优势: 1、专业专注:秉承专业信念和敬业精神,不管是发展性咨询还是病理性咨询,咨询时都排除各种干扰,咨询师全程全身心专注投入,严格遵守规范的咨询设置,以来访者为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2、权威委托:政府委托的心理咨询及社工工作督导单位\情感顾问单位,粤东首家民办法人型心理研究机构。2019年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 3、规范设置:咨询工作有专业的、规范的设置和流程。对咨询师有资质要求和督导制度,每位咨询师都经过严格从业学习、实操训练、审核考察、自我成长体验和专业督导,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对来访者和家属也有规范的咨询设置,能迅速呈现阻碍来访者心智成熟的破坏性因素,帮助他们避免在接下来的人生中继续受自身破坏性能量的危害,从受害者转变为创造者,逐渐拥有心身健康和顺利发展的人生。 4、经验丰富:诊疗专家有16年临床经验,咨询师经验2-11年,非药物咨询,效果显著,有很多成功案例。 5、专属定制:依托本土文化,引进国际先进理念,融合中西哲学、医学、心理学等学术,为每个来访者个性化专属定制咨询方案,整体诊疗,心身疗愈与潜能开发同步进行。 ![]() 服务范围 一、个体咨询: 1、婚恋家庭调节: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等。 2、职场问题咨询:职场人际关系、职业规划及发展等。 3、未成年人辅导:儿童青少年成长、学习、行为等问题。 4、健康人交流:情感、情绪、认知,自信心、人生管理等。 5、神经症上瘾症咨询:抑郁、焦虑、恐惧、疑病、强迫症,异装癖、恋物癖、同性恋等。 6、心身问题同步调整:头晕、胸闷、失眠、痛经、性功能障碍等躯体化症状与情绪问题。 7、心理咨询师培养:执业训练、个人成长督导、个案督导等。 8、心理危机干预:自杀、灾后、患重疾等。 9、人生发展辅导:情商、智商提升,生命潜能开发等。 二、团体项目: 团体讲座,心理沙龙, 家庭治疗,心理工作坊, 企事业EAP服务,团体减压活动。 三、专业指导: 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室的建设; 咨询师取证后执业指导、督导。 四、项目督导与评估: 心理咨询中心、社工服务中心、学校、医疗站等社会服务机构承接的政府社会服务项目的工作指导、督导、评估。 ![]() 海豚湾品牌命名缘由: 现实的海豚湾位于菲律宾的民都洛岛的八打雁省,是该省最有旅游价值的胜地。它深受上天的眷顾,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自然海港之一,水下海洋生物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是一个天然海洋避难所。 创始人许立群说:用海豚湾作为机构的名称,取海豚湾海洋避难所的寓意。海洋象征着人的潜意识。此名寓指咨询中心的两大功能: 其一,为来访者提供符合他的心身发展规律的熨帖支持和帮助,是来访者心身休养生息的栖息地。咨询师在咨询中带领来访者深入潜意识进行探索,通过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作用,处理深藏内在影响来访者人生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做到标本兼治。 其二,为立志自助助人、希望不断自我提升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从业扶持和事业发展提升支持,是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和欢聚乐园。 |
心身之道
一阴一阳 / 相辅相成 / 和合成长